在某寶上輸入“宜家代購”,冒出來黃鉆店鋪超過500家。4月下旬,這些商家迎來了壞消息:宜家家居宣布今年下半年“觸電”,在中國的部分地區(qū)推出網購服務。

對于宜家的“觸電”,不少人質疑:是不是太遲了?在中國,由12家原宜家代工企業(yè)抱團組建的“嘉宜美”,早在2012年的“雙十一”一天就創(chuàng)下了200萬元的銷售額。對此,家居家裝電商研究院首席專家唐人分析:“宜家不是一個跟風的企業(yè)。它現在才在中國開展電商業(yè)務,既可能是出于他自身的戰(zhàn)略考慮,也可能確是其領導在決策上具有滯后性。”
宜家中國區(qū)公關經理許麗德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:“電子商務在中國蓬勃發(fā)展,電子商務將會是宜家零售一個非常好的補充形式,以此幫助宜家進入中國的二三線城市。”對于網購服務的配送收費標準,宜家中國稱目前還在討論之中。至于將選擇哪些城市作為網購試點,許麗德表示“目前還不方便透露”。
蛋糕太大,無法抵擋
“說起宜家家居的發(fā)展,還是比較保守的。”唐人評價。在家居業(yè)界,宜家的銷售向來以“傳統(tǒng)”聞名。自1998年進入中國以來,宜家一直以線下實體店的消費體驗為核心,大叔去宜家“蹭睡”,大媽去宜家“蹭咖啡”的故事已成傳奇。與此相反的是,宜家一直拒絕線上銷售—哪怕官方網站在2015年的瀏覽量突破了5300萬人次,也只能提供產品展示,無法直接購買。
2013年,中國網民拉開了“雙十一”的剁手狂歡大幕。當年,英國的《金融時報》刊登了一篇有關《宜家將擴大在線銷售》的報道,國內多家媒體編譯轉發(fā),大家據此猜測:特立獨行的宜家終于要做電商了?
中國突飆猛進的家居電商市場讓宜家無法回避。據第一財經商業(yè)數據中心(CBNDate)的《中國家居風格消費偏好洞察》報告,2013年到2015年期間,中國線上家居的規(guī)模擴張了2.3倍,年成交量增速維持在40%左右。與此同時,根據淘寶與天貓的數據,雖然目前一二線城市仍然是線上家居消費的“主力軍”,但三四線的網上家居消費者正在不斷上升,截至2015年年底,其占比已經增至整個家居電商銷售額的37%。如此龐大的市場,宜家不可能熟視無睹。許麗德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,宜家總部終于意識到“中國有多少網民,消費者有多少需求”。
但此后,宜家“觸電”之路重歸沉寂。直至2015年夏天,宜家突然宣布將在歐洲13個市場開展電商業(yè)務。同年10月,宜家總裁兼首席執(zhí)行官彼得·阿格尼夫杰沃承認宜家在線業(yè)務落后,宜家公布的2015年財報也證實了這一點—這一年里,宜家的13個線上銷售平臺只為集團帶來了10億歐元的銷售額,占總收入的3%。彼得表示,未來五年內,宜家將著重發(fā)展電子商務,將線上銷售額提高到 500 億歐元,占總銷售業(yè)績的 10%。
更重要的因素來自中國政府層面對電商的大力推行。2015年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了《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(fā)展的指導意見》,提出了優(yōu)化海關監(jiān)管措施、完善檢驗檢疫監(jiān)管政策措施、明確規(guī)范進出口稅收政策、完善電子商務支付結算管理、提供財政金融支持等五方面的支持措施。第一創(chuàng)業(yè)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:“宜家家居看到了中國電商的大力發(fā)展與政府的推動扶持,它現在在中國做電商是符合時代潮流的。”